蜗牛蜗牛
发表于 2015-6-19 19:02:20
草原穿上白云的衣裳、很形象、那就是冰天雪地、这个形象了与后面就不协调了…
凤阁笑楼台
发表于 2015-6-19 20:43:58
真是见仁见智草原没去过也无法想象那场景可能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把握得更好但歌还是很好听的
安然
发表于 2015-6-19 22:33:02
这首歌听起来还是蛮动人的,偶觉得主要原因,首先就在于词写的好,抓住了事物的关键,从而较圆满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大概有两点特别值得认真的学习、领会一下。
一是首句出彩。一张口就抓住人,这是好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需要多下些功夫。比较有效的技巧是,要找到独特的东西呈现出来,才能使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觉。“草原穿上白云的衣裳”,这首词的首句作者是用了匠心的啦。天地相接,是草原独有的景观,和在海上有些相似。记得有一篇散文,呵呵,把作者给忘啦。是这样描写的:远远望去,天与地浑然一体,也不知是羊群跑到了天上,还是白云落到了地下。这描写得太精彩啦,所以成了磨不掉的印象留在了脑子里。这首词的首句和这篇散文是否有同功之妙呢。再看看偶们写的词,不要说是首句,就是整篇下来,也很难找到具有特征性的描写。比如,写母亲,如果换成父亲也是通的;写西湖,换成别的湖也一样。这样的话,是很难出彩的啦。希望偶们都能记住,语不惊人不罢休,而所谓的“惊人”之笔,常常来自于抓住了事物独有的基本特征。偶觉得在论坛可不可以这样说,没写出事物特征的词,就不能当做好词。
二是高度凝炼。草原很大,事物很多,比如男人的彪悍,女人的温柔等等,怎样集中的表达出来呢?这是需要脑筋和技巧的。本首词的作者巧妙地选用了“蒙古包”这个素材,使问题得到了统一的解决。好像也只有蒙古包,既能体现父亲的刚强和母亲的温柔。而选别的就只能突出一面似的,比如赛马,男人倒是表现出来了,可是女人就不好办了。同样的,写女人的地方,要表现男人就又有些难啦,对不对。偶们知道,一首词的容量越大,其质量就肯定越高。而根本办法,就是多观察生活,多开动脑筋。就像本词的作者那样,给出与众不同的表现。
当然,除了这两条,还有不少可学之处。不过这两条要是被学到啦,而且很好的运用起来,对音核来说,这才真正是可喜可贺的好兆头啦,呵呵。
蜗牛蜗牛
发表于 2015-6-19 23:58:57
朋友对草原穿上白云的衣裳的解释我不赞同、你拿出来的佐证更是两回事、人家把白云当作羊丶把羊当作云、这是一种烂到小孩都熟悉的比喻、由此把天地搅在一起了、而这首词蓝天白云下还飞翔着鹰、辽阔碧绿的草原穿着白云的衣裳还真要点想象才能扯到一起、这样的民歌要牧民来扯怕是扯不上…
蜗牛蜗牛
发表于 2015-6-20 00:19:41
草原穿上白云的衣裳、我想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在高空飞机上、白云是覆盖在草原上…
蜗牛蜗牛
发表于 2015-6-20 00:33:25
草原穿上白云的衣裳、我想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在高空飞机上、白云是覆盖在草原上…我一个词友写了一首较硬的词、短短二十个字…
朗朗日西斜
白云居我家
只因桃李闹
留步忘天涯
安然
发表于 2015-6-20 08:34:02
呵呵,天地相接,白云和草原连到了一起,就像是穿上了衣裳,当然这里头含有诗人的非一般想像。再比如,“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这是《青藏高原》的首句,按一般的说法,也成了不通的了高原怎么会呼唤呢?其实这正是描写高原的神来之笔。偶们还是多学着点吧,呵呵。
安然
发表于 2015-6-20 08:58:29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5-6-20 18:33 编辑
这首词偶觉得比《套马竿》的内在质量要好很多,尤其是诗情画意方面。但又感觉肯定火不过《套马竿》。就是说两者题材在受众中的热度不一样。这个展现的是大自然之爱,父母之爱,和生活之爱,也可以说是大爱啦;而《套马竿》展现的是爱情之爱,是一种个人的小爱。大爱热不过小爱,这说明存在着现实的需求关系啦。这也是写词时很值得注重的自然现象。就是说一定要有受众的概念,否则就容易成为孤芳啦,花再香,没人爱闻,就只有留着自赏啦,呵呵。
yydfs
发表于 2015-6-21 19:18:15
‘草原穿上白云的衣裳’可以有。当然‘草原穿上牛羊的衣裳’也可以有,好听支持
安然
发表于 2015-6-21 19:57:10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5-6-28 07:43 编辑
草原穿上白云的衣裳,
牛羊在水--草找到天堂。
这两句连在一起读,还不清楚吗,白云落地,牛羊上天。这不就是从天地相接化出来的对偶诗句吗。呵呵。